“哦?那为什么同样是37℃,洗澡水让人感觉凉爽,而气温却让人热得受不了呢?”小明有些不解。
而身体表面的温度感受器,会将皮肤和环境的温度情况及时告诉“指挥官”(体温调节中枢)——下丘脑。
下丘脑会综合各方信息,来判断“热不热”:太热,就要加快散热;太冷,就要抓紧产热!
一般来说,人的核心温度(比如内脏)在36.5℃左右,而皮肤温度约为30至33℃[2]。
所以,空气和水,哪个散热效率更高,哪个就能更快带走热量,就更容易让人觉得凉爽!
真空的热传导能力最差,所以保温杯(瓶)都会抽成真空,和外界隔绝——既能保温,又能保“凉”。
在常温下,水的导热系数(约为0.60,单位为W/(m·K),下同)远远大于空气的导热系数(约为0.026)[3]。这说明,水会比空气更快吸收和带走身体的热量!
研究表明,影响“体感温度”的因素包括湿度(影响很大)、风力、日照、着装、情绪、体质等等。
(1984年Robert G. Steadman总结的“体感温度的通用公式”[4]。其中,AT为体感温度、T为气温、e为水汽压、V为风速、RH为相对湿度)
在同时具备这些条件下,即便气温“只有”37℃,“体感温度”完全有可能超过40甚至45℃!
如果气温为37℃时,而皮肤只有大约33℃,身体不仅不能通过皮肤散热,反而要“被迫”吸收周围环境的辐射热。
下丘脑虽然会发出“要散热!”的命令,但由于空气散热效率差,即便身体拼命出汗,热量也不能有效地散发,就会觉得到很热。
而使用37℃的水泡澡时,皮肤温度会迅速上升到37℃左右,我们并不会感受到很热或很冷——反而会觉得很舒服。
而使用37℃的水冲凉时,流动的水会快速与环境进行热交换,水温会快速降低到皮肤温度以下。
不过,也正是因为水的传热效果高,所以,当水温远高于体温时,水(包括水蒸气)会“无情”地把更多热量带给人体,导致烫伤。
成年人的洗澡水温尽量不要超过42℃,自己感觉舒适就好;而婴幼儿的洗澡水温不建议超过37至38℃,否则可能损伤娇嫩的皮肤[5]。
⑤ 当感到心跳加速、胸闷憋气、头晕、意识模糊时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及时就医。
1.万学红,卢雪峰.诊断学(第9版)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8:89-90.
3.葛新石 叶宏.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.北京:化学工业出版社,2007:36-37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