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春晚,大家还在看撒贝宁与“机器太奶”扭秧歌battle,笑得合不拢嘴。
近日,在小鹏科技日的舞台上,当身披紧身衣的“IRON”女机器人迈着猫步缓缓走来时,瞬间颠覆了很多人对机器人的想象。
据官方介绍,IRON全身具备82个自由度结构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,可完成猫步行走、上下楼梯、弯腰拾物等高难度拟人动作。
其手部采用行业最小尺寸的谐波减速关节,实现与人类手掌1:1的比例,拥有22个自由度结构,能稳定抓取鸡蛋、拧开瓶盖或操作精密工具。
由于从未见过如此逼真似人的机器人,不少观众第一反应是:这里面是不是藏了真人?
面对质疑,发布会第二天,何小鹏录制了一条一镜到底的视频,证实IRON确实是机器人,并非真人扮演。
视频最后,机器人外衣被打开,露出内部的3D打印材料和电机,完成“扒皮”自证。
发布会上,小鹏虽表示2026年将实现IRON量产,但也强调,初期仅会在自有商业场景中使用,例如展厅导览、接待或销售顾问。
即便人形机器人终将进入工厂与家庭,节奏也不会太快。眼下,更像是一场“首发预告”。
从逼真首秀到“扒衣”辟谣,再到全网刷屏,不得不说,这是一次颇为高明的预热造势。
IRON的登场自带“西部世界”般的科幻感,但剥开这层滤镜,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,目前仍处于“青铜段位”。
今年春晚,宇树科技16台H1机器人表演《秧BOT》,虽借助3D激光SLAM定位与集群协同控制实现整齐队形,却因动作协调性不足,被扶下台的画面成了年度搞笑场面;
万圣节期间,G1 机器人被爆改成“四脚阴暗爬行”的新能源贞子,节日氛围拉满,却与实用无关。
10 月Figure AI发布的Figure 03宣传片中,机器人整理房间、洗盘子的动作较上一代更丝滑,指尖能感知3克压力(约一枚回形针重量),还能用不同手势拿起番茄、鸡蛋和扑克牌。
就连最近特斯拉Optimus V2.5在年度股东大会上热舞时,也出现金属外壳破损、背部开口的“社死现场”,科技光环碎了一地。
无论是春晚的集体舞蹈,还是宣传片中的家务演示,大多停留在“精心编排”阶段,距离真正替代人类劳动,仍有不小差距。
尽管人形机器人目前常以“搞笑担当”出圈,但没人能否认,它已是科技圈的“香饽饽”。
马斯克毫不掩饰野心,宣布明年启动Optimus V3量产,之后按年度迭代,2027年推第 4代,2028 年上第5代;
毕竟,技术终究是服务于人的工具。若陷入“为拟人而拟人”的误区,再炫的猫步,也可能只是华而不实的表演。
从春晚“机器太奶”的笨拙秧歌,到小鹏IRON的争议猫步,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次亮相,都在刷新大众认知。
不可否认,小鹏这场“争议营销”,成功让更多人看到科技从科幻走向现实的潜力。
但热闹过后,更需清醒。消费者最终买单的,或许不是“像人的外壳”,而是“能干活的内核”。
当机器人真正能帮我们拧瓶盖、扛快递、解决实际痛点时,那些关于“性别设计”的争论,自然会沉淀为“科技改变生活”的注脚。